导语:理财文化万里行,基金走进千万家。欢迎大家搜索【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关注“养老”主题投资者教育活动,解锁更多理财知识。
去年底,三部门发布的《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表示,自2025年1月1日起,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
目前已经进入了2025年,弹性退休已正式实施。那么,为何会出台弹性退休政策?弹性退休到底怎么“弹”?作为普通投资者的我们又该如何准备才能保持高质量的养老生活,优雅的老去?
弹性退休来了
为何要实行延迟退休?
这与我国养老面临的问题有关,深层次原因在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由此引发的养老金缺口日渐凸显。
当前,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25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人口数据资料显示,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国家卫健委预测,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我国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另外,相比较以往,我国人均寿命大幅提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中心研究发现,中国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将会进一步增长,从2019年的77.7岁稳步上升,预计到2030年,预期寿命将达到79岁,到2035年,预期寿命将达到81.3岁,女性平均为85.1岁,男性为78.1岁。而根据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对退休年龄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也是延迟退休考量的因素之一。(资料来源:2023年3月3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中心周脉耕等人在《柳叶刀》子刊“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上发表的一篇题为“Projections of future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 up to 2035:a modelling study ”的研究论文;《中疾控专家研究:2035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或将增长到81.3岁》,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3.4.1 )
而人均寿命的延长与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的另一面则是养老金缺口日渐凸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2019年出版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预测,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当期收入和支出的缺口将从“十五五”规划中期开始出现,即最早发生在2028年出现,在未来十年里到2032年历年缺口加总大约2.5万亿元。”(资料来源:《职工养老金缺口最早或在2028年出现,需加快建立多层次养老金制度》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2.12.1)
值得关注的是,新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弹性实施”。这样的灵活性既尊重了个体的意愿,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对劳动力短缺的压力。与此同时,通过弹性退休安排,还可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效率。当然,弹性退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采取了“小步慢跑”的方式,确保不会对社会和劳动市场造成过大的冲击。
弹性退休该如何“弹”?
按照《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规定,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所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可以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年。
比如,张阿姨于1972年9月出生,决定实施后法定退休年龄为62周岁。此时她有三种选择:
1、在60-62周岁之间选择弹性提前退休;
2、未选择弹性提前退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62周岁,正常退休。
3、与所在单位协商一致,在62-65周岁之间弹性延迟退休。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暂行办法第六条,如果张阿姨在62岁时选择了延迟到65岁退休,但是在63岁时反悔了,那么在和单位协商一致后,可以终止弹性延迟退休,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而如果选择了提前退休,还想往后延就行不通了,根据暂行办法第十条,对已经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人员,不再受理弹性退休申请。
对于临退休或家里有人快退休的,提醒一下,弹性退休需要和用人单位提前协商,弹性提前退休,至少要提前3个月以书面形式告知所在单位;弹性延迟退休则应提前1个月书面告知。
另外,弹性提前退休的职工,应该达到所选择退休时间对应年份的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弹性延迟退休的职工,应该达到本人法定退休年龄对应年份的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
我们该如何应对弹性退休?
实际上,针对养老问题,国家层面已经行动了起来,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出台,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城市(地区)先行实施。目前,养老金制度已经试点结束,推广到全国。
而公募基金作为凭借其丰富的管理经验,一直致力于服务第三支柱养老。养老目标FOF作为公募基金助力养老体系第三支柱建设的重要环节,自从2018年8月启动以来,至今已经运行了近7年时间。
养老目标FOF是“基金中的基金”(Fund of Funds)中的一种,通过投资基金间接持有股票、债券等证券资产的方式降低风险,旨在为投资者提供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养老目标FOF又可以分为养老目标日期FOF和养老目标风险FOF。
养老目标日期FOF通常会设立一个目标日期,该日期代表预计退休的年份。随着目标日期的临近,基金会按照预设的下滑曲线调整大类资产的配置比例,降低权益类资产(如股票)的占比,增加非权益类资产(如债券、现金等)的占比,从而逐步降低组合风险,匹配投资者的生命周期。
养老目标风险FOF则通过控制权益类资产和非权益类资产的比例来维持基金风险水平的稳定。这些基金的风险水平由高到低可分为积极型、增长型、平衡型、稳健型和保守型等,从而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养老资产配置方案。
我们该如何进行养老投资?
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在进行养老投资前,首先要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这包括考虑自己的年龄、收入状况、家庭负担以及未来的养老需求等因素。通过评估风险承受能力,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2、了解基金产品:在选择基金产品时,需要仔细了解基金的风险等级、投资策略、历史业绩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查阅基金公司的官方网站、专业的金融服务平台或咨询专业的金融顾问来获得。
3、分散投资: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建议投资者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类型的基金产品中。这包括不同风险等级的养老目标基金、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等。通过分散投资,可以降低单一基金产品对整体投资组合的影响。
4、长期持有:养老投资是一项长期规划,因此建议投资者采取长期持有的策略。长期持有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复利效应,让投资收益持续滚动并积少成多。同时,长期持有还可以减少交易次数和交易成本,提升最终的投资回报。
5、定期调整:虽然建议长期持有养老基金产品,但也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和个人情况定期调整投资组合。例如,随着退休年龄的临近或市场环境的变化,可能需要调整权益类资产和非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以适应新的风险承受能力或投资目标。
此外,还要注意趁年轻的时候早做打算,未雨绸缪。因为资产长期增值的核心是运用好时间的“复利效应”,以同样的养老需求资金、投资年化收益率来计算,开始投资得越早,所需的成本越少。
如果时间欠缺或者对自己的投资能力没有把握,可以坚持定投的方式,而积少成多是定投的特点,可以帮助个人尽可能减少对生活的影响下,把资金积累工作平摊到30-40年的工作生活中。
综上所述,投资养老基金产品是进行养老规划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选择基金产品时,需要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并了解基金产品的相关信息;在投资过程中,需要采取分散投资、长期持有的策略并定期调整投资组合以适应新的情况。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详阅基金法律文件。该文章仅限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开展投资者教育,未经授权禁止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以任何形式进行传播、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