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理财文化万里行,基金走进千万家。欢迎大家搜索【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关注“防范洗钱风险”主题投资者教育活动,解锁更多理财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购物卡是人们常用的支付工具,也是企业发放福利的常见选择。然而,在地下钱庄和诈骗分子眼中,这张小小的卡片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用途——洗钱。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咱就一起来唠唠……
案例直击:那些栽在购物卡上的受害者
近年来,利用购物卡洗钱的案件呈高发态势,涉及金额巨大,受害者遍布各地。2025年,江苏邳州的张女士就遭遇了这样一场骗局。她看到“零基础兼职配音”的广告,想着能赚点外快,便下载软件开始配音。起初,她确实拿到了上百元收益,这让她放松了警惕。然而,第二天“导师”就诱导她在基金平台买理财产品。当张女士想提现时,却被告知要购买购物卡充值解冻。幸好超市工作人员察觉异常并及时联系民警,才让她避免了财产损失。
无独有偶,南京的周某也陷入了购物卡洗钱陷阱。他被刷单返利骗局迷惑,跑到超市购买14.5万元购物卡。原来,周某在网上浏览视频时,下载了某交友软件,并结识了一名网友,被引入刷单做任务的群里。刚开始,他获得了一些小额返利,便深信不疑。当他准备进一步投入时,对方以账户受限等理由,让他购买购物卡并发送卡号卡密。幸运的是,超市工作人员发现他购买购物卡时的异常行为,及时报警,民警迅速冻结了购物卡,避免了周某遭受更大损失。
几乎同一时间,甘肃张掖的快递员发现张女士签收20余张到付购物卡,每张都备注“跨境电商进货凭证”。警方介入后揭开骗局:骗子伪造跨境电商平台,先让张女士提现1000元小利,待受害人放下戒心,骗子再以“提升店铺等级”为由要求限制提现,然后亮出“购卡”的招数。若不是快递员及时报警,张女士已经掉进了“陷阱”。
购物卡如何沦为洗钱工具?
一张小小的购物卡,为何能成为洗钱分子的“利器”?
许多购物卡不用实名购买,不法分子用非法所得购买购物卡后,资金流向难以追踪,就像大海捞针一样。比如,诈骗分子可以使用盗取的他人资金购买购物卡,由于无需实名登记,很难查找到资金的最初来源和使用者。
购物卡的流动性也很高,它能在好多地方使用,还能跨地区消费。不法分子可以通过二手交易平台、和商家勾结虚假消费等方式,把卡换成干净的钱。例如,诈骗分子在购买购物卡后,将其在二手交易平台上以较低价格出售,购买者使用现金支付,这样诈骗分子就将非法资金转化为了看似合法的现金。
此外,预付卡行业在商户审核、交易记录保存方面不太完善,存在监管漏洞,让坏人钻了空子。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益,对购买购物卡的客户身份审核不严格,也不认真保存交易记录,使得诈骗分子能够轻易地利用购物卡进行洗钱活动。
揭秘购物卡“黑灰”产业链
目前,购物卡洗钱犯罪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诈骗诱导到黑市套现,每一步都经过精心设计。
首先,诈骗分子通过“兼职刷单”“高薪工作”“虚假投资”等噱头,吸引受害者入坑。比如,他们会在各大网络平台发布虚假的兼职信息,承诺高额回报,吸引那些渴望赚钱的人。
在受害者上钩后,诈骗分子会以投资理财、施以小利等手段诱人上当。就像前面提到的案例中,诈骗分子先让受害者获得一些小额返利,使其放松警惕,相信投资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最后,诈骗分子以各种理由诓骗当事人购买“洗钱工具”,如购物卡、加油卡、信用卡、礼品卡、黄金首饰等,最终套现诈骗得手。以购物卡为例,诈骗分子要求受害者购买购物卡后,通过地下市场以7-9折价格迅速套现,形成“资金——购物卡——现金”的隐蔽链条。由于脱离银行系统监管,赃款往往一小时内完成“洗白”。而且,这种黑产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技术团伙开发自动化销赃系统,到“购卡黄牛”多地批量操作,再到暗网平台秒交易,犯罪效率远超传统模式。
公众如何识别与防范购物卡洗钱陷阱?
那么,作为普通大众,到底该如何识别与防范购物卡洗钱陷阱?
面对购物卡洗钱骗局,公众需要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从多个方面识别和防范此类骗局。
首先,应该提高警惕,拒绝高额回报诱惑。面对“零风险高收益”的鬼话,公众应保持高度警惕。无论是兼职刷单、高薪工作还是其他噱头,都可能是诈骗分子的诱饵。一旦有人要求你购买购物卡并提供卡号密码,应立即拒绝并报警。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陷阱。
其次,保护个人信息和资金安全是防范购物卡洗钱骗局的关键。公众不要轻易向他人透露购物卡卡号和密码,这是保障资金安全的重要防线。同时,不要点击未知链接及二维码,避免下载涉诈或木马病毒软件。
再者,要加强学习,提升反诈意识。公众应主动学习反诈知识,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法和防范措施。特别是中老年群体,由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且容易轻信他人,更应成为重点宣传对象。通过社区宣传、网络课程等多种方式提升反诈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反诈氛围。
最后,如果发现交易可疑,如短时间内有人大量买卡,或者价格不合理,应马上向央行反洗钱中心或公安机关举报。在山东德州某超市案例中,超市经理发现两名男子异常购卡行为后及时报警,避免了损失扩大。商家如发现异常购卡行为,也应及时报警。此外,如果不幸遭遇诈骗,要注意保存证据,及时报警。越早报案,越有利于实现紧急止付和快速冻结被骗钱款,最大程度减少财产损失。
(案例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生活消费网、光明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详阅基金法律文件。该文章仅限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开展投资者教育,未经授权禁止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以任何形式进行传播、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