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撞上“养老”,这些陷阱要小心!

2025-10-24

导语:理财文化万里行,基金走进千万家。欢迎大家搜索【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关注“2025年世界投资者周”主题投资者教育活动,解锁更多理财知识。

投教基地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1亿,占总人口比例达22%,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银发浪潮”的全面到来,催生了庞大的养老需求,推动“银发经济”成为市场各方瞩目的新蓝海。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加速落地,众多领域借助算法实现效率提升。当“AI”遇上“养老”,这一充满前景的交叉领域自然也成为各方的重点关注。然而,这个尚在探索初期的领域,却也成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新“温床”。

 

套路分析AI骗局如何“精准收割”老年人?

与传统骗局相比,结合了AI技术的“高科技”骗局更具迷惑性、针对性和隐蔽性。其主要套路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

 

1、身份伪装:“权威专家”其实是“演技派”

在一些精心设计的直播场景中,所谓的医学专家”与“明星主播”实为伪装的诈骗分子。他们通常以分享养生知识为切入点,逐步建立与老年人的信任关系,随后转向推销产品,并诱导老年人加入所谓的“私域社群”,实施长期的信息轰炸。

 

2、知识包装:“AI养老理财规划其实是“韭菜课”

 

骗子将网络上随处可见的普通理财知识,通过AI技术重新包装,冠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化模型”“算法交易”等高大上的术语。更有甚者,伪造由AI生成的K线走势图和虚假盈利截图,让老年人误以为自己掌握了“独家秘籍”,实际上只是花了冤枉钱,甚至被诱导进入非法投资平台,最终血本无归。

 

3、情感操控:“虚拟儿女”其实是把“温柔刀”

可以说是所有套路中最具杀伤力的一环不法分子利用AI分析老年人在网络上的行为数据,精准画像其情感软肋。他们可能通过语音合成技术,用温柔、关怀的语气与老人进行日常交流,填补其情感空虚。

日复一日的关心、问候,让老年人对屏幕那头的“假人”产生真实的依赖和信任。在这种虚假的“亲情”攻势下,老年人往往难以拒绝对方推荐的任何产品

 

 

现象分析:为何老年人会成为AI诈骗的重灾区?

 

1、技术层面存在认知盲区

大多数老年人成长于前数字时代,对于AI技术(如深度伪造、语音合成、算法推荐)的原理和能力缺乏基本概念。他们习惯于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而AI诈骗恰恰颠覆了这一常识。他们难以理解一个视频、一段语音完全可以被凭空制造和篡改。

 

2、心理层面存在强烈的情感需求

我国许多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面临着深刻的情感空虚和社交孤立。子女忙于工作,社会交往圈缩小,他们极度渴望被关注、被倾听、被关怀。诈骗分子利用AI技术,可以7x24小时地提供“情绪价值”,用甜言蜜语和虚假关怀构建一种亲密关系,让老年人的心理防线不攻自破。

 

3、社会层面存在信息不对称

老年人获取信息渠道单一,主要依赖算法推荐的短视频平台。平台根据偏好推送内容,使其频繁接触养生、养老理财等信息,而这种高度聚焦的信息流也可能在无形中限制了信息的多样性,使其难以接触到辟谣或科普类的观点。

 

案例分析:AI克隆孙子哭声骗走奶奶2万养老金

 

2024年3月下旬,湖北孝感某小区78岁的张婆婆家中座机骤然响起,话筒里传来带着哭腔的“孙子”声音:“奶奶救我!我摔了朋友手机,吵起来把人推伤了,人家要2万块私了,不然就报警抓我!”

 

老人慌乱中未核真伪,急忙从银行取出2万元养老钱。10分钟后,一名戴口罩、自称“小万同学”的青年在小区门口急促招手,收钱后跨上电动车消失。当晚,真正的孙子小万放学回家,张婆婆追问“事情摆平没”,小万一脸茫然,老人这才惊醒被骗,全家连夜报警。

 

警方通过调取监控发现,三名男子分工明确:主犯周某某通过境外加密软件接单,利用AI技术克隆其孙子短视频中的声音,生成相似度高达90%的语音,再远程拨打电话实施诈骗;袁某甲负责放哨,袁某乙则伪装成学生收取现金。

 

2024年10月11日,孝南区法院认定三人伙同他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虚构事实,骗取老年人财物,构成诈骗罪,判处周某某有期徒刑一年、罚金1万元,袁某甲、袁某乙各十个月、罚金5000元,并追缴全部违法所得。

(案例来源:湖北孝感人民检察院,《“奶奶救我!”三人用AI语音诈骗老人获刑》,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2日。)

“查、辨、拒、存”四步法,炼就“火眼金睛”

面对层出不穷的高科技骗局,老年人不必恐慌,更不应因噎废食、彻底拒绝数字生活。学会并掌握以下“四步自保法”,就能有效识别和规避绝大多数风险

 

第一步:查(多方核实,查清源头

² 查资质:面对自称“专家”或“大师”的人,不要听信一面之词利用官方渠道查询其身份。例如,医生信息可通过国家卫健委执业注册信息库查询;理财导师则需确认是否具备证券、基金等从业资格。

² 查产品:对保健品、药品,务必查询“国食健字号”或“药品批准文号”,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真伪。对理财课程、投资平台,查询其公司是否具备相关金融业务牌照。

² 查口碑:不要仅依赖直播间或网站上的好评,主动搜索“XX产品骗局”、“XX平台投诉”等关键词,了解是否存在负面报道或受害者经历。

 

第二步:辨(理性分析,看透本质)

² 辨话术: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打着“特效”、“根治”、“稳赚不赔”、“超高回报”旗号的宣传往往是骗局。

² 辨逻辑:用常识判断如果一个产品真的能根治世界性难题为何主流媒体不见报道?如果一套投资策略能保证年化30%以上收益,为何对方不自己去闷声发大财,而要来辛苦授课?

² 辨情感:时刻保持清醒,区分真实的关怀与有目的的“情感套路”。对于网络上突如其来的“温情”,要多一份警惕。

 

第三步:拒(果断行动,勇敢说“不”)

² 拒诱惑:对超出常理的“优惠”、“限时抢购”保持警惕,这往往是促使你冲动决策的心理战术。提醒自己:“凡是需要立刻决定并付款的事情,大概率有问题。

² 拒压力:无论对方用“为你好”的情感施压,还是用“名额有限”的紧迫感催逼,都要坚决顶住。

² 拒转账:无论如何,不要向任何陌生个人账户、来路不明的APP或平台转账。正规消费通常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或对公账户

第四步:存(保留证据,以备不时之需)

² 存记录:养成保留一切交易记录的习惯,包括付款截图、转账凭证、订单详情等。

² 存证据:对可疑的直播、聊天记录、产品宣传页面进行录屏或截图保存。这些电子证据是后续维权的最有力武器。

² 存渠道:记住消费的平台、商家的名称、客服联系方式。一旦发现问题,能迅速找到投诉和维权的路径。

 

面对瞄准“银发族”的AI骗局,社会的共同努力至关重要。作为子女,我们应给予父母更多的陪伴和沟通,做他们数字生活的“引路人”和“安全员”具体措施包括:

² 开启短视频平台的“银发模式”,该模式自动过滤高风险养生、理财类内容。

² 绑定微信“亲属卡”或开通支付宝“老年守护”功能,设置消费限额并实时推送消费提醒,避免大额损失。

² 定期排查手机App、聊天记录和消费账单,特别关注新增App、陌生群聊推送的投资项目链接以及不明支出,及时询问并防止老年人因怕麻烦而隐瞒被骗情况。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帮助老年人有效识别和规避绝大多数AI骗局,让他们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多一份安心,少一份担忧。

 

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简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详阅基金法律文件。该文章仅限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开展投资者教育,未经授权禁止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以任何形式进行传播、剪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详阅基金法律文件。该文章仅限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开展投资者教育,未经授权禁止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以任何形式进行传播、剪辑。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