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理财文化万里行,基金走进千万家。欢迎大家搜索【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关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主题投资者教育活动,解锁更多理财知识。
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金融消费者享有的八大核心权益中,第一条就是财产安全,即金融机构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提供合适的产品,避免因为高风险操作导致消费者财产损失。
但有不法分子利用各种平台或手段进行金融诈骗等违法活动,给投资者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严重危害了金融安全和人们的正常经济社会生活,因此,对于广大金融消费者来说,还需要增强权利意识,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护自身的财产安全。
案例1:警惕:生病急需转账?实则为金融诈骗
去年10月初,一家农商银行某支行突然接到一个客户,声称要办理转账业务。由于所涉及金额较大,当即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按照流程,工作人员先询问转账资金用途,得到的答复是转给一个生病很严重的病人。然而,在工作人员进一步询问中发现,这一客户与收款方并不相识,包括详细姓名、地址,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并不是很清楚,这一异常情况,立刻引起了工作人员的警觉。
而此时,骗子迟迟由于未收到钱款,很是着急,不停的催促,不断用“尽快将钱转过来”“人快要不行了”等话术催促客户,企图利用客户的同情心和急迫心理完成转账。与此同时,还提供了一张农行和四川农商银行借记卡,让客户尽快转账过来。
见此情况,银行工作人员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提醒客户小心被诈骗,并耐心进行分析和劝导。最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劝说,客户终于放弃了转账,嘴里不停的说,“幸亏你们,否则我的钱就被骗光了”。
案情分析:在此案例中,骗子严重侵犯了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权。他们通过虚假信息,诱骗客户转账,企图非法占有客户资金,使客户面临财产损失的巨大风险。同时,客户的知情权也受到侵害,骗子隐瞒真实身份和目的,让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骗局。
案例2:“馅饼”实为“陷阱”,网络贷款要谨慎
王先生从事服装生意,因资金周转困难,向某网络贷款公司申请10万元贷款,因为他以前也办理过网络贷款,认为准入门槛低,审批时效快,适合自己短期资金周转需求。
所以这次他也很快填写了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地址、申请金额、银行账号等内容,过了不久,其手机APP显示10万元贷款已发放成功,期限3年,但提示资金已被冻结,原因是银行账户信息错误。
急需用钱的王先生询问工作人员原因,得到的答复是银行账户信息错误被冻结,要求王先生使用自己的银行账户往指定账户汇入3万元作为“非现场认证匹配资金”,待贷款资金解冻后一并返还。王先生感觉事出蹊跷,立刻向身边的专业人员求助,最终识破了不法分子的骗局。
案情分析:上述案例是典型的金融诈骗。主要是抓住借款人贪图便利的心理实施诈骗,这样的诈骗常常有贷款准入门槛低、贷款需要先缴款以及对借款人进行恐吓等特点。最重要的是,贷款无需任何抵押与担保,甚至有些连身份证都不用提供,操作流程也十分简便,因为诈骗分子根本无款可贷,只是想用贷款资金冻结等骗局对借款人实施诈骗。
保护好个人金融财产安全,做到“五要,五不要”
“四要”:
一要增强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
1、学习金融知识
金融知识的匮乏是导致个人财产安全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增强自身的金融知识至关重要。通过阅读金融书籍、参加金融讲座或在线课程等方式,了解基本的金融原理、投资工具和风险识别方法。
2、提高风险意识
风险意识是保护个人财产安全的前提。金融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每种金融产品都带有一定的风险。在投资或购买金融产品之前,务必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了解潜在的风险因素,并设置合理的风险承受底线等。
二要合理使用金融工具和服务
1、选择正规金融机构
正规金融机构通常受到相关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具备较高的信用度和透明度。避免通过非法金融机构或平台进行金融交易,以免遭受欺诈或损失。
2、了解金融产品和服务条款
在购买金融产品或使用金融服务之前,务必仔细阅读相关条款和协议。了解产品的收益模式、费用结构、风险等级等重要信息。
3、合理借贷和还款
在借贷前,务必评估自身的还款能力,合理规划借款用途和还款计划。同时,按时还款,避免逾期和罚息,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
三要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1、保护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泄露是导致金融诈骗和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务必注意保护个人信息,避免将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泄露给他人。不随意在公共场合透露个人信息,谨慎处理垃圾邮件和短信中的链接和附件。
2、使用安全支付方式
在使用电子支付时,务必选择安全的支付方式,如通过正规银行或支付平台的官方渠道进行支付。避免使用不安全的公共WiFi进行支付操作,防止信息被窃取。
3、定期更新密码
要定期更新密码,使用复杂且不易被猜测的密码组合,如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的组合。同时,避免将同一密码用于多个账户,以减少一旦密码泄露后的损失。
四要防范金融诈骗和非法集资
1、提高警惕,识别诈骗手段
金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如冒充公检法、中奖诈骗、冒充亲友等。要保持高度警惕,学会识别诈骗手段。对于陌生人的电话、短信或邮件,不要轻易相信,务必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
2、拒绝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通常以高收益为诱饵,吸引投资者投入资金。一旦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将面临巨大的损失。因此,要拒绝参与非法集资活动,远离高风险的投资诱惑。
3、及时报案,维护权益
一旦发现自己遭受金融诈骗或非法集资行为侵害,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收集相关证据。同时,向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反映情况,寻求法律支持和维权途径。
五要培养健康的金融心态
1、理性投资
在投资时,要保持理性,避免跟风投资或听信小道消息。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和产品。
2、避免过度借贷
过度借贷可能导致个人财务陷入困境。在借贷时,要评估自身的还款能力,合理规划借款用途和还款计划。避免盲目借贷或过度消费,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
3、保持耐心和坚持
财务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通过制定合理的财务目标、做好预算管理、建立应急储备等措施,逐步积累财富,实现个人财务的稳定增长。
“五不要”
一不要匆忙签订合同。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是关键。正规贷款合同不会存在不合理的先行收费条款。消费者在签署任何金融合同前,务必认真阅读每一项条款,对不合理之处及时提出疑问,避免因合同漏洞陷入不利境地。
二不要匆忙转账:涉及资金转账,尤其是转给不熟悉的人,一定要多方核实对方身份和事情真实性。不要仅凭对方的口头描述就轻易转账。
三不要忽视系统提示:当电子支付系统发出风险提示时,务必提高警惕,这很可能是避免受骗的重要信号。
四遇到突发情况,不要慌张:骗子往往会营造紧张氛围,催促受害者尽快转账。在面对此类情况时,一定要保持冷静,给自己留出思考和核实的时间。
五不要轻信高额收益引诱:要记住风险和收益相对等的原则,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而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投资者追求高回报的心理,通过夸大收益、隐瞒风险等手段,引诱投资者投入资金。一旦陷入陷阱,投资者不仅可能无法实现预期的高收益,反而可能面临本金损失的风险。
总之,保护个人财产安全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建立科学的财务规划以及培养健康的金融心态等措施,并且,在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和理性,最终达到实现个人财务安全的目的。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详阅基金法律文件。该文章仅限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开展投资者教育,未经授权禁止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以任何形式进行传播、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