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夏在老妈退休时,为她挑选过几只债券基金。可一开始老妈就提出了一个要求:“你给我挑几个能保本保收益的,我拿着踏实。”
啊这,简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市面上可没有保本保收益的基金。
可老妈说:“怎么就没有了,之前还有业务员说要给我推荐几只保本高息的基金呢!”
得了吧,“本金无风险,收益全归您”式的保本基金,早就成历史了,现在还想着投资“保本高息”的基金,小心上当受骗!
认清现实,保本基金已退出历史舞台
小夏能理解上一辈人对投资理财“保本”、“保本高息”的执着,一来钱赚得不容易,二来在他们那个年代,确实有过保本型基金,使得他们习惯于那样的理财环境。
2003年诞生了第一只保本基金“南方避险基金”,名字上虽然没有“保本”二字,但产品设计采用了保本策略,也对投资者做出了保本承诺。随后,保本基金迎来蓬勃大发展,一些基金名字中直接就带有“保本”二字。
熊市保收益,牛市搏反弹,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吗?
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投资者得以“保本保息”的背后,是发生亏损时,基金公司、担保公司在“自掏腰包”垫资补足。
保本基金规模小还好,可2015-2016年熊市期间,保本基金受到疯狂追捧,疯狂时每月新发行好几百亿。万一集中发生亏损,基金公司、担保公司垫不过来,必然引发一场巨大危机。
于是监管出手了,2017年发布指导意见,要求保本基金更名为“避险策略基金”,此后再无保本基金。
打破刚兑,是为了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从长远来看是好事。
只是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就必须认识到基金投资“刚兑已破”这个现实,可不能像小夏老妈这样,轻信别人推荐的所谓“保本高息”基金。
银行卖的基金,也不等于保本保收益
很多老年朋友都喜欢到银行买理财产品,毕竟银行是“安全”的代名词,他们潜意识里会认为,在银行买的产品都是安全、保本保收益的。
但相信大家都看过类似的新闻,某位老年人听工作人员推荐,在银行买了某款基金,以为保本产品,可几年后一看,亏了几十万!原来老人买的是股票型基金,恰好又遇上了熊市。
什么情况,银行居然也有股票型基金产品?
没错。我们在银行里买到的,并不都是银行自家发行的产品,也可能代销别人家的产品,比如基金、保险、信托等。
你想呀,咱之前说过的基金四大金刚,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基金,安全性最高的货币基金,历史以来几乎没发生过亏损,可就连这么安全的产品,都不敢白纸黑字写“保本保收益”。
债券基金中安全性最高的纯债基金,同样有风险,比如可能遭遇债券违约,虽然发生概率低,但不代表百分百没有风险。更别提能投资到股市里的混合基金和股票基金了。
产品的风险是由投资范围决定的,绝不会因为是银行在售卖,就变成0风险产品。
也因此,即使在银行,也照样可能买到混合基金、股票型基金等中高、高风险等级的产品。
再退一万步,即使在银行里买的不是基金,在打破刚兑的背景下,银行自家发行的理财产品,也不再保本保息。
时代变了,咱的思路也要跟着转变,市面上早就没有保本保息的基金了,不管你是在银行买、还是券商买,产品风险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所以,老年朋友们记住哦,谁跟你推荐保本保息的基金产品,拉黑删除不再见,方能守好退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