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静好第四期】老年人投基,有哪些误区需警惕?

2025-01-20

很多退休的老年人,手上有一定积蓄,每月还有固定的退休金,就把钱拿去买基金,想多赚点钱,让老年生活更加滋润。

 

但不少老年的大朋友,本来无忧的老年生活,却因为陷入一些投资误区,变得每天忧心忡忡。

 

我们一起来看下老年人常见的基金投资误区,帮他们避坑吧。

 

误区一:大投权益基金,搏一把高收益

 

权益市场并不适合“老当益壮”,老了最好还是“少折腾”。

 

公园里常来下棋的那位王大爷,近段时间眉头紧锁。一问才知道,不久前,他听到一群年轻人在讨论股市牛市来了,于是满怀憧憬地掏出大半积蓄买了股票基金。随后股市快速回调,大爷的养老钱被套得牢牢的。

 

小夏听罢,给大爷讲了一个故事。

 

话说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周赧王,多年来偏安一隅,却在80多岁时突然发愤,率天下诸侯抗秦,搞得东周就这么灭亡了。要是周赧王年轻,说不定还能卧薪尝胆东山再起,可他这把年纪,对抗强秦的机会显然已经很渺茫了

 

投资也一样,从风险承受能力角度来说,通常老年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比年轻人低,股市的剧烈波动,老年人的心脏可不一定受得了。同时,万一投资失败,老年人也很难像年轻人一样东山再起,毕竟资金有限,盈利周期也长,难以等待。

 

从生命周期角度来说,步入老年时期后,收入下滑,但医疗开支可能呈火箭般上涨。

 

如果继续把积蓄、养老金都砸进股市,万一把握不准时机,可能一套就是好几年。如果中途加大投资以摊薄成本,又等于多了一笔支出,可能会影响退休生活质量,实在不值当。

 

因此,随着年纪的加大,要学会降低风险偏好,加大安全和流动性资产的配置,比如增配纯债基金、货币基金,而少去权益市场里折腾,一切以安全、稳健为主。

 

约翰·伯格提到的配置建议,“债券头寸应该等于你的年龄”,说的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误区二:追逐热门基金,稀里糊涂高配权益

 

王大爷是心血来潮主动重仓了权益基金,有些老年朋友却是稀里糊涂地,每次跟风买一点,最后日积月累买了一堆权益基金,发现有时一天会亏几个点,吓得提心吊胆的。

 

牛市到来时,权益类基金大赚,各大销售平台喜气洋洋的红色涨幅榜单,看得各路人马心痒痒的。很多老年人看不懂其中风险,以为每年都有这么高的收益,立马提钱进场。

 

又或是听说某位基金经理很厉害,闭着眼睛入手了他的基金,却不知这位基金经理管理的都是股票型基金。

 

哪怕是这种“无心之失”,也会使自己承受巨大的波动风险。所以,买入基金前,一定要先看清楚基金的投资范围。

 

基金的投资范围,可以看基金招募说明书,这点我们已经说过。

 

小夏比较简便的做法是,在“红色火箭”小程序上,输入基金代码,在基金名字下方就清楚地标注该基金的类型、以及风险等级。

误区三:不注意封闭期,资金被“锁”

 

王大爷还顺势跟小夏吐槽,你说的这些个什么债券基金,我买过,可我要用钱时,取不出来。

 

小夏一看,嗐,王大爷买的是带有封闭期的基金,在封闭期间,确实取不出来。这是啥情况?

 

一些基金叫“定开型基金”,它们只在固定的时间内开放申购、赎回,其他时间封闭运作。封闭期内,既不能申购、也无法赎回。

还有一种“持有期基金”,可以随时上车,但买入基金后,每笔申购份额都得持有“到期”才能赎回。

设置封闭期运作可以让基金经理不用考虑申赎压力,放心做长线投资,对基金运作是件好事。

 

可投资者得看清楚封闭期限,尤其是老年人,生活、医疗开支可能比较大,得拿短期内不用的钱去投资才行。否则像王大爷一样,买药钱都买了封闭期基金,要用钱可就取不出来了。

 

大朋友们的这些投资误区,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买基金前必须先了解、查阅资料,谨慎对待,而不是花1分钟,就草率地决定为它花100万。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详阅基金法律文件。该文章仅限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开展投资者教育,未经授权禁止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以任何形式进行传播、剪辑。

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