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理财文化万里行,基金走进千万家。欢迎大家搜索【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关注“2024年金融教育宣传月”主题投资者教育活动。本次活动以“金融为民谱新篇 守护权益防风险”为活动口号,助您解锁更多理财知识。
在我国积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方案之际,有些不法分子趁机浑水摸鱼,进行非法获利。9月2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发布郑重声明,称近期有不法分子伪造发布“商务部办公厅文件”实施诈骗。
实际上,这只是“补贴类”诈骗中的冰山一角。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官方政策的信任和对补贴的渴望心理作为切入点,编造许多极具迷惑性的虚假补贴通知,比如“高温补贴”“教育补贴”“就医补贴”等。在这个信心爆炸的时代,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审视每一条消息,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迷惑性极高的“补贴类”骗局套路大拆解
1、以旧换新惠民补贴骗局
不法分子假借国家与民族的名义通过伪造官方文件、证件及印章等,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大肆宣扬所谓的“惠民补贴计划”。
他们虚构一系列投资项目或惠民工程,承诺投入小额的资金就可以换取高额回报,以此诱导用户下载“以旧换新”APP、“全民换新”APP,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账户,谎称完成实名认证之后就可以申请惠民补贴。
在审核通过后,便以成功发放补贴,需要参与惠民补贴专项资金公证认证为由,收取高额的公证费。此外,还组织“以旧换新—共筑中国梦”直播宣讲等活动,向参与者收取报名费。
2、夏季高温补贴骗局
在炎热的夏天,冒充高温补贴领取的骗局也层出不穷,我们不仅要注意避暑降温,更要防范不法分子的诈骗套路!
具体来看,他们冒用财务部、人社部、公司财务部等名义,通过电子邮件或者短信等渠道,发布“领取高温补贴”“高温津贴”等极具迷惑性的虚假补贴通知,声称可以为符合条件的人群提供高温补贴,并附上操作流程。
邮件中通常附有二维码或链接,甚至以“收到请勿声张,过期视为放弃”等理由诱骗受害人快速扫描二维码,从而填写身份证号、银行卡、手机号等信息。
一旦受害者按照指示完成这些步骤,他们将收到一条用于“验证资格”和“发放补贴”的短信验证码。如果不慎将验证码透露给骗子,那么银行账户内的资金就有可能被非法转走。
3、就医补贴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发送带有“医疗保险”“医疗补贴”等字样的邮件,这些邮件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通常涉及账户验证、信息确认、领取保障金等,诱导人们点击虚假链接,从而窃取个人信息甚至进行资金诈骗。
例如,声称受害者某个账户的医疗保障金已经到账,但需要立即通过短信验证或点击链接进行确认,否则资金将自动失效;或者声称有朋友赠送了一份重疾医疗保障金,需要立即点击链接进行确认;又或者声称医保卡已经停用,需要更新个人信息,诱使受害者点击链接并填写个人资料。
4、教育补贴骗局
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学生身份信息后,会伪装成教育部或高校工作人员,主动与考生或其家长取得联系,并能够准确说出考生的学籍信息,以此来赢得家长或学生的信任。
接着,声称可以对经济困难或者成绩优秀的学生提前发放助学金、奖学金,并以领取“教育补贴”前需要先“激活账户”为由,诱导受害人通过ATM机进行账户激活转账操作实施诈骗。或者直接谎称自己手中有可以为学生申请大学助学金的项目,要求家长预先支付所谓的“报名费”。
5、新能源汽车补贴骗局
近年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但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趁机实施诈骗。
比如,冒用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名义发送邮件,谎报新能源汽车车主可以得到一笔特别补贴,或者以“乡村振兴”或“国家返利”为幌子,声称投资新能源汽车项目,就能每月获得国家的补贴返利,以此吸引人们投资。
6、补贴类诈骗套路总结
“补贴类”骗局的套路多种多样,但核心手段往往围绕着假冒官方身份、虚构高额补贴、诱骗个人信息及资金展开。一般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社交媒体及电话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虚假补贴信息,诱导受害人扫描二维码、点击链接或下载虚假APP,并要求受害人填写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手机、验证码等个人信息。
案例分析:以为是天降补贴,没想到竟是天降陷阱!
2024年7月31日,浙江某企业员工张师傅(化名),在企业邮箱收到一封公司内部邮件《关于2024年职工夏季防暑降温措施工作发放细则》。该邮件声称根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公司正在为员工发放高温津贴,张师傅每月可以领取600至800元,且这笔钱作为额外的奖金,不计入最低工资标准。
由于是企业内部邮件,张师傅便放松了警惕,加上此时正值高温季节,这封邮件对张师傅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于是,他按照邮件中的指示,用支付宝扫描了邮件中的二维码并填写了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然而,他提交信息后,并没有收到高温津贴,反而收到了银行的扣款通知。
这时,张师傅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因为他在申领过程中不仅提供了身份信息和银行账号,还不慎透露了支付密码和验证码。不久,他的账户又被支出了一笔钱。最终,张师傅没有得到高温津贴,反而损失了近3000元,他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同一天,张师傅的两位同事也遭遇了同样的诈骗,三人总共损失了一万多元。
(案例来源:寿光市人民政府网站)
学会辨别信息真伪,谨防掉入“补贴类”陷阱
1、提高警惕。对于任何声称提供补贴或福利的信息,保持怀疑态度,不要轻易相信,官方机构通常不会通过短信或电子邮件要求提供敏感信息,且不会附加任何不明网址。
2、核实信息来源。补贴类诈骗手段极具迷惑性,各类文件以假乱真,并且带有诱导性,往往让人防不胜防。所以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一定要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官方渠道或直接联系相关部门进行确认,不可受不法分子“补贴不领,过期将自动失效”的诱导急切操作。
3、了解正规补贴流程。了解政府或机构发放补贴的正规流程和条件,这样可以帮助识别不合规的补贴申领要求。通常,合法的补贴申请会通过官方渠道公布,并且会有明确的申请指南、所需材料清单以及申请截止日期等信息。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单位发放高温补贴,均不需要个人申领。
4、保护好个人敏感信息。避免在公共Wi-Fi下进行金融交易或提供个人信息,使用安全的网络连接。不要打开和扫描来历不明的邮件或二维码,不要下载非官方APP,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请投资者独立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需谨慎,详阅基金法律文件。该文章仅限华夏基金投资者教育基地开展投资者教育,未经授权禁止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以任何形式进行传播、剪辑。